本專題中主要使用到三項核心技術,分別是短期問答記憶池、引入語義嵌入與相似度分析, 以及整合加權風險評分邏輯,以改善上下文理解、語意判斷準確性與風險評估結構化表達的能力。
2.1 建立短期問答記憶池(Short-term Memory Buffer)
為了改善模型在多輪對話中的上下文理解能力,系統新增了短期問答記憶池,可暫存最近五輪問答內容。 當新的輸入進來時系統會透過語義相似度比對,判斷當前問題是否與先前主題相關。 若相似度高便自動檢索對應的對話內容作為輔助參考,使模型能延續先前語意而非重複提問。
此設計能有效降低語意錯亂與對話不連貫的情形,提升上下文連貫性,讓系統在互動上更接近具有記憶能力的智能對話輔助工具。
2.2 引入語義嵌入與相似度分析(Semantic Embedding and Similarity Analysis)
為了讓模型能更準確理解使用者的自然語言輸入,本研究導入 embedding 模型進行語意相似度判斷, 透過向量化方式分析使用者的描述內容,從中擷取與行為相關的語義資訊。
系統會根據語意層面的相似度計算,辨識輸入中與成癮行為有關的特徵,例如頻率、強度、控制力、影響程度與情緒依附等。
這樣的語義分析方式,使系統不再依賴固定關鍵詞,而能理解不同語氣與表達下的同義概念(如「停不下來」與「克制不住」), 從而提升模型對行為敘述的理解能力與解析準確度,為後續的風險評估與行為建議提供更可靠的語意基礎。
2.3 加權風險評分模型(Weighted Risk Scoring Model)
為了讓模型的回覆更具臨床參考價值,本研究建立以五個層面為基礎的加權風險評分架構:頻率、強度、控制力、影響程度與情緒依附。
系統會依照使用者輸入內容為各層面打分,並依臨床邏輯設定不同權重(控制力 1.6、影響程度 1.4、情緒依附 1.3),最終計算加權總分並對應風險等級(高/中/低)。
此設計能將原本主觀的成癮風險判斷轉化為可量化的結構化評估,使系統輸出結果更具一致性、可比較性與臨床解釋價值。